最近几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虽然还面临着不少的新挑战,但是总体上温饱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物质需求满足以后自然会转向到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知到这种转变,大大小小的城市大兴土木搞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能够深度参与并体会到的场馆主要有各类体育馆和文化艺术类设施,比如在深圳每个区都有自己大型的文体场馆,在我们龙岗除了大运体育中心,就是红立方“三馆一城”了,这个三馆一城就是典型的文化艺术场馆,包含了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书城龙岗城,在布吉片区还有大芬油画村,这些都是龙岗区比较知名的文化艺术场馆。
当我们深度参与这些文化艺术场馆的时候,都离不开标识给我们提供导向和导视服务,相对于普通场馆的标识来说,文化艺术场馆的标识系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文化艺术场馆的标识不仅仅是路牌那么简单粗暴的实现一个导向作用就完事,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标识把所在场所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内涵价值给烘托出来,这很考验一名标识设计师的基本功,从标识行业的角度看,设计师在构思设计过程中应该确保文化艺术场馆标识具备以下3个特点。
特点1,主动传播力,这个特点是建立的文化艺术场馆标识产品本身的基础之上,无论是音乐馆还是美术馆等等类型的文化艺术场馆,都应该有一种符合具体场景的文化艺术特色,并将这种特色通过艺术表现手法植入具体的标识系统中,让整个标识系统形成合力,凸显场馆的艺术气息,这样受众人群只要来了就能感知到,能够被感知,说明这个文化艺术场馆标识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特点2,用户感知力,前面从标识系统本身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这个用户感知力刚好与之对应,是从受众人群的角度进行说明,再好的标识牌如果不能被人们所感知,基本上就失去了价值,文化艺术场馆标识更加应该重视用户的感知力,受限于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文化艺术场馆的标识系统能否被大多数人顺利的感知到,这个特点是其他类型标识不需要考虑的,比如交通路牌就是千篇一律的,人们对这种标识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所见即所得,设计师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不同的用户群体的体验,按固定模式走即可。但是文化艺术场馆刚好相反,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固定呈现方式,不同的艺术场馆的适应人群也不尽相同,所以用户感知力是文化艺术场馆标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特点3,文化输出力,什么是文化,这个本来是无形的,不可触摸不可见的,但是设计师可不这么看,特别在我们标识行业,对文化艺术场馆标识设计有经验的设计师往往会把文化元素拿捏到位,通过合适的方式体现在实体的标识牌当中,在人们感知到这种文化基因的时候,标识就完成了文化输出的使命。其实并不是每个场景的标识都需要文化输出,还是拿路牌来开刀,常规的市政路牌清一色的蓝底白字,走到哪里都一个样,几乎没办法从中找到文化元素,如果一定要说蓝天白云就是一种文化意境,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在路牌当中,并将这种美好的意境传递给人们,让人们从路牌就能联想到在万里晴空之下,一群群骏马奔腾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那么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美好,看看路牌就够了,能这么感知的人可能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场馆标识系统对文化输出力有着直接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捕捉到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作为传播艺术的重要媒介,文化艺术场馆标识需要具备文化输出力的特点;
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想带你去看晴空万里,想大声告诉你我为你着迷,满满的是爱,隐隐的确是遗憾,一段文字尚且如此,艺术也不过如此。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文化艺术场馆标识系统能否像寥寥数字引发情感共振那样去诠释属于自己的内涵价值,并体现在可触摸的标识牌中,把无形的文化艺术价值传递给用户,这是所有标识设计师都应该永无止境地去探索的。
本文由柯赛标识原创,首发柯赛官网,转载请保留版权,违者必究。
2019-09-05
2019-09-04
2019-09-03
2019-08-30
2019-08-29
2019-08-28
2019-08-27
2019-08-26
2019-08-22
2019-08-21